合作客户/
拜耳公司 |
同济大学 |
联合大学 |
美国保洁 |
美国强生 |
瑞士罗氏 |
相关新闻Info
农药助剂对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在小麦叶片上附着性能的影响
来源:杨云海 赵芸 王凯博 范黎明 苏发武 陈齐斌 叶敏 浏览 785 次 发布时间:2022-12-26
【摘要】:【目的】研究农药助剂对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WG)在小麦叶片上润湿展布性和农药持留量的影响,通过添加合适的助剂提高现有杀虫剂的使用效率。
【方法】利用接触角/界面张力测量仪测定了15种农药助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张力值(γcmc)及其在小麦叶正、反面的润湿展布性,并根据表面张力γ及接触角结果筛选出8种较好的助剂添加于70%吡虫啉WG中,分析其在小麦叶片表面上润湿展布性和最大持留量Rm的变化。
【结果】8种助剂均能降低药液表面张力和增加药液在叶面润湿展布性,其中助剂1#、助剂2#和助剂4#对药剂表面张力γ的降低范围在70.52%~72.77%,表面张力值最低可下降到(21.48±0.15)mN/m,低于小麦叶片的CMC;且在小麦叶正、反面上的接触角均小于60°,使药液能很好地润湿展布在小麦叶面上。助剂1#、脂肪酸甲酯磺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增加药液持留量的影响尤为明显,且脂肪酸甲酯磺酸钠与吡虫啉WG混合后,可使叶片上的药液持留量达到最大。
【结论】在小麦害虫防治过程中,可以在农药制剂中通过添加适当的助剂来提升药液在作物叶面的展布效果和持液量,从而提高现有农药的使用效率。
小麦(Triticum aestivum)属禾本科植物,是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和消费量约占世界谷物的30%,对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保障性作用[1-2]。中国的小麦生产、消费和进口量居世界之首,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约占中国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5%和22%,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3]。然而,威胁小麦的病虫草害种类很多,其中蚜虫是小麦的主要虫害之一,在全世界各麦区均有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收成。目前,中国针对小麦蚜虫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农药,且以新烟碱类为主,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但由于中国农药剂型加工和使用技术相对落后,造成农药利用率低、农药残留超标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4-5]。研究表明:中国农药使用的利用率仅达到20%~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0%左右的水平,70%~80%的农药流失进入环境生态系统中,不仅造成农药资源的大量浪费,污染环境,还威胁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安全[6-8]。
早在1942年ZIMMERMAN发现了加入助剂的除草剂可以大大提高叶面除草剂的活性,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随后,助剂在农药中的作用得到广泛应用,其用量急剧增加[9]。助剂凭借其特殊的性能,在大多数农药中起着润湿、分散、乳化和促溶等作用,大大降低了溶液的表面张力,增强了药剂在植物或害虫体表的润湿、铺展以及附着力,提高了农药的药效,减少了农药的用量,并对农药剂型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10-14]。实际上,大量研究发现:多数使用的农药药剂在其推荐剂量下药剂中的助剂未达到临界胶束浓度(CMC),或者达到CMC但其表面活性较差,均不能很好地润湿和展布在靶标植物叶面上,尤其是疏水性强植物水稻、小麦等,造成药滴的滚落和流失,降低利用率,污染靶标植物田块的生态环境[15-18]。故合理选择和使用助剂增加药液润湿展布性和在叶片的滞留能力,减少药液流失,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麦田农药用量,对农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多采用大容量喷雾技术进行农药喷洒,药液经喷雾器喷出雾化成药滴,到达靶标植物叶表面。因此,农药雾滴在靶标植物叶面上润湿展布性的好坏和沉积量的多少直接关系着农药的施用效率[19],而润湿展布性和持留量与药液的表面张力、药液在植物叶面上的接触角有关。农药雾滴在靶标植物叶面上的接触角越小、药液的表面张力越低,在作物叶面上的润湿和展布性越好,展布面积就越大,相应的防治面积也就越大,药液黏附于作物叶面上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研究农药雾滴在靶标植物叶面上的润湿展布和滞留情况对提高农药施用效果和保护施药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选取抽穗拔节期的小麦作为试验材料,通过试验测定了15种助剂用去离子水配制的不同质量浓度的溶液及去离子水的表面张力和在小麦叶面上的静态接触角(θ)的变化趋势,筛选出8种表面张力及润湿性较好的助剂添加到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WG)中,对其在小麦叶面上润湿展布性和最大持留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用于小麦上使用效果较好的助剂,可减少农药施药量和提高农药使用效率。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和仪器
1.1.1小麦
供试的小麦种子(云麦56)购自昆明市种子公司,种植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温室。
在小麦抽穗拔节期进行采样,每次从小麦植株的中间部位采样。
1.1.2供试农药及助剂
70%吡虫啉WG(Imidacloprid 700 WG)为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农药助剂见表1。
1.1.3试验仪器
JC2000C1接触角/界面张力测量仪(上海中晨数字技术设备有限公司,精度:0.1°或0.5°);AL104型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GENEX单道可调移液枪[百得实验室仪器(苏州)有限公司,1~10μL];微量注射器(上海安亭微量进样器厂,1~10μL,平头,针头的外径为0.7 mm±0.005 mm)。
1.2试验方法
1.2.1小麦叶片临界表面张力的估测
参照顾中言等[20-21]的方法,采集新鲜小麦叶片,在不破坏叶面结构的条件下剪取2 cm×1 cm的小块叶面(尽量避开叶脉、病斑等),将其平整固定在载玻片上,平放于接触角测量仪样品台,然后用单道可调移液枪分别吸取2μL不同表面张力的液体滴在小麦正、反叶片表面,再用接触角测定仪上的CCD摄像头间隔20 s时摄下叶面上的液滴,用五点拟合分析法计算出液滴在小麦叶面上的接触角(θ),每组重复5次。依据ZISMAN提出不同表面张力的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接触角随液体表面张力降低而减小,以接触角的cosθ对液体表面张力作图得到接触角与表面张力的回归直线,将直线外延至cosθ=1处,相应的液体表面张力值即为该植物的临界表面张力值[22]。
1.2.2不同药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按国家标准GB 5549—1990的方法[23],测定不同助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及其表面张力。用去离子水将供试助剂配制为10、50、100、500、1 000、5 000、10 000和50 000μg/mL系列质量浓度的溶液充分混合均匀后,利用接触角/界面张力测量仪上的测微丝杆控制试剂微量进液,微量注射器连同测微丝杆固定在特别设计的夹持装置上,以保证悬滴的稳定。调节螺旋测微器使液滴下落,形成悬滴,待其悬滴外形稳定时开始采集悬滴图像数据,每组试验共采集20次数据(时间间隔为1 s),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采用悬滴法测定药液的表面张力(γ),绘制表面张力(γ)与质量浓度对数(log c)的关系曲线,曲线拐点处的质量浓度即为助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对应的表面张力为临界胶束浓度表面张力(γcmc)。同时根据农药信息网查询到70%吡虫啉WG在麦田推荐使用质量浓度(每亩制剂用量2.0 g),用水稀释到所需质量浓度,按上述方法,利用悬滴法测定分析其药液的表面张力值。
1.2.3小麦叶面接触角的测定
接触角是固、液、气三相交界处,自固—液界面经液体内部到气—液界面之间的夹角,通常以θ表示,是润湿性最为直接的一个表征指标。本文以小麦叶片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药液在其表面的接触角。供试助剂用去离子水配制成100、500、1 000、5 000和10 000μg/mL的溶液,以去离子水为对照。将1.2.2中配制好的农药药液分别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CMC的供试助剂,以上溶液均充分混匀后留存备用。
用单道可调移液枪分别吸取以上不同药液滴于小麦叶片的正、反表面上,再用接触角测量仪的视频功能记录0~40 s内液滴接触角变化趋势(控制温度在25℃±0.5℃),并选取20 s时的接触角为静态接触角,用拟合分析法计算出接触角(θ)的度数,每组试验5次重复。
1.2.4添加助剂后药液在小麦叶片上最大持留量的测定
采用浸渍法[24]进行测定。采集到的新鲜洗净并阴干的小麦叶片,在不破坏叶面结构的条件下切割成一定面积的长方形叶块(尽量避开大叶脉、病斑等),称取叶片质量(m1),用上述配制好的药液将其完全浸没约10 s后,取出至无药液滴下时,称量并记录其读数即为m2,每次放入叶片数5片,每个处理重复3次。根据公式计算最大持留量(Rm):
1.2.5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数据处理软件结合Student-Newman-Keuls检验,对各处理的数据进行单向ANOVA分析,评价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和重复间的离散度。
2.结果与分析
2.1小麦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估值
临界表面张力是固—液界面化学中表征固体表面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以说明液体在固体表面的可润湿性。通过ZISMAN图法[22]以接触角的cosθ对液体表面张力作图得到接触角与表面张力的回归直线如图1所示:求得方程分别为y=−0.041 1 x+2.392 3和y=−0.042 1x+2.519 5。将图中直线外延至cosθ=1处,得出小麦叶片正、反面的临界表面张力值分别为33.88和36.08 mN/m,与顾中言等[21]研究结果几乎一致。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小麦叶片的反面表面张力值比正面大,更容易被润湿;但小麦叶片正、反面的表面张力估值较小,即表面自由能较低,较难被润湿。
图1小麦叶片临界表面张力的估测值
2.2供试助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及其对应的表面张力
助剂可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当药液中的助剂的质量浓度低于CMC时,随着药液中助剂质量浓度增高其表面张力急剧下降,直至达到CMC后,药液的表面张力就不再随助剂质量浓度的增高而改变或改变较小,将此时的质量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对应的表面张力为γcmc,也是该药液的最低表面张力。本次试验通过对15种农药助剂进行不同质量浓度的水稀释测定其表面张力值,绘制表面张力(γ)与质量浓度对数(log c)的关系曲线图,求得各个助剂的CMC和γcmc如表2所示。
表2不同助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及其对应表面张力(mean±SD,n=5)
从表2中可见:不同种类的助剂具有不同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临界胶束浓度时表面张力(γcmc),与其对照(水)相比各助剂临界胶束浓度时的表面张力均小于水的临界表面张力[(72.75±0.01)mN/m],并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助剂1#、2#和4#当质量浓度达到CMC时表面张力的降低率在72.63%~69.75%,助剂4#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助剂1#和2#,临界表面张力分别是(19.91±0.11)、(20.00±0.01)和(22.00±0.42)mN/m。而自制的助剂3#以及目前农药生产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常规绿色助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Tween-80和农乳600#等与助剂1#、2#和4#相比,对水表面张力的降低能力稍弱,但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均显著低于水的临界表面张力。茶皂素对水的表面张力影响最小,临界表面张力为(47.63±0.17)mN/m,降低率仅为34.53%。
临界表面张力(γcmc)是固—液界面化学中表征固体表面能的一个指标,用以说明液体在固体表面的可润湿性。根据方程Ws=γSV-γLV-γSL>0(γSV为固体的表面张力,γLV为液体的表面张力,γSL为固液之间的界面张力),只有液体的表面张力小于临界表面张力时,才可以在固体表面完全润湿。对于低表面自由能的疏水性植物小麦而言,本试验测定其叶片正、反面临界表面张力的估值分别为33.88和36.08 mN/m,同时结合表2中15种助剂达到CMC时所对应的表面张力(γcmc)分析可知:有10种助剂的γcmc表面张力小于36.08 mN/m,8种助剂的最低表面张力小于小麦叶正面的临界表面张力值33.88 mN/m,当药液中助剂的质量浓度略高于或等于CMC时,可以较好地在小麦叶面上粘着,并润湿展布;其余7种助剂的γcmc高于小麦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难以粘着在小麦叶面上。
2.3不同质量浓度的助剂溶液在小麦叶面上的静态接触角
药液喷洒过程中,药液雾滴从药械喷头飞出到达靶标作物叶片并沉积在叶面上时,会与叶片表面形成一定的接触角,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接触角(θ)的大小来分析药液在靶标植物叶面上的沉积状态,评判其润湿和展布性的好坏。根据GASKIN的分级方法[25]来评判药液的润湿程度:θ<60°表明润湿性好;60°≤θ<80°润湿性中等;80°≤θ<100°润湿性较差;θ≥100°润湿性差。
15种农药助剂系列质量浓度水稀释液在小麦叶片正、反面上20 s时的静态接触角数据如表3和、4所示。当助剂的质量浓度达到CMC时,由于表面张力不再随助剂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或变化甚小,此时表面张力达到最小,在靶标作物叶面上的润湿展布性最佳,接触角θ最小,以此接触角θ作为评价助剂的润湿展布性的好坏更加准确。从表3、4可见:除助剂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外,不同的助剂水稀释液在小麦叶面上的接触角均随着其药液中助剂的质量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后趋于平稳或不变;且相同的助剂在小麦叶片正、反面上的润湿性存在差异性,叶片反面的润湿性较正面更好,与本次试验对小麦叶片正、反面的临界表面张力呈现一致性。其中,表3小麦叶片正面上静态接触角的测定结果显示:助剂2#和4#在质量浓度高于500μg/mL时,接触角近乎为零,完全润湿展布在小麦叶片正面上。此外润湿性较好的助剂还有5种,接触角范围是5.09º±0.96º~56.10º±2.09º,其中助剂1#的润湿性最好。接触角在60°≤θ<80°之间,润湿性中等的有3种农药助剂。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盐、茶皂素和Tween-80的润湿效果最差,接触角均大于100º,在小麦叶面上难以润湿展布。
表3不同质量浓度的助剂溶液在小麦叶正面上的静态接触角(mean±SD,n=5)
表4不同质量浓度的助剂溶液在小麦叶反面上的接触角
表4中小麦叶反面上的静态接触角数据显示:当达到CMC时能完全润湿展布于小麦叶面上的助剂和在叶正面上的试验结果一致;同时除Tween-80外,其他常规绿色助剂在小麦叶反面上的润湿展布性都较好,静态接触角均小于80°,接触角的范围在10.57º±1.62°~75.24º±1.52°。
2.4助剂对药液在小麦叶片上表面张力的影响
对于疏水性植物小麦而言,许多商品农药和叶面肥制剂药液在其推荐使用剂量下难以在小麦叶面上黏附并润湿铺展,从而滴落流失进入麦田生态环境中,结果既没有达到防虫治病的效果,又污染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大大地增加了施药和治理的成本[15-18,21]。本次试验通过对15种助剂的CMC、对应的表面张力(γcmc)和在小麦叶片正、反面上的静态接触角(θ)的测定结合小麦叶面的临界表面张力估值进行分析筛选出8种γcmc低于小麦叶片临界表面张力且润湿展布性较好的助剂作为添加到农药和叶面肥中的助剂,改善农药、肥料的性质,降低其表面张力,增加在靶标作物叶面上的润湿铺展性。
表面张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农药制剂在稀释后能否完全润湿展布在植物表面上,而降低表面张力的常用方法就是在制剂中添加助剂。本次试验通过添加不同助剂测定了供试农药表面张力值的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70%吡虫啉WG药液的表面张力值为(68.21±2.03)mN/m,加入助剂后显著降低了药液的表面张力,且不同助剂对同一种药液的表面张力降低趋势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筛选出的8种助剂中,助剂1#和2#对药液表面张力下降趋势最大,效果最好,降低率分别可达65.13%和67.78%;其次是助剂4#、助剂3#、AEO-09和SDBS,降低率范围在32.84%~63.96%;脂肪酸甲酯磺酸钠和OP-10较差,但降低率也可达26.58%以上。加入助剂1#、2#和4#后,药液的表面张力降低至小麦叶片正面的临界表面张力(33.88 mN/m)以下,能较好润湿展布在小麦的叶片正、反面上,极大地增加施药效果。
图2助剂对药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2.5助剂对药液在小麦叶片上润湿展布的影响
2.5.1助剂对药液在小麦叶片上静态接触角的影响
药液到达植物叶片表面上时,由于药液本身的表面张力和靶标植物叶表面的性质等因素差异性,会与叶片表面接触的位置上形成弧形或椭圆形的小液滴;因此,通过测定弧度(即接触角θ)的大小能直观反映出药液在靶标植物叶面上的润湿铺展性能。本次试验通过对添加不同助剂后的农药制剂在小麦叶片正、反面上静态接触角变化的统计分析结果见图3,当添加助剂后农药在小麦叶面上的静态接触角均有显著降低。从图3可知:助剂1#、2#和3#对吡虫啉WG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助剂2#的效果最好,静态接触角由123.96º±2.34º降低至33.41º±5.13º,降低率达73.05%,能使杀虫剂很好的润湿铺展在小麦叶片上,其次是助剂3#和助剂1#,降低率分别为69.04%和44.30%。脂肪酸甲酯磺酸钠和OP-10效果较差,降低率仅为18.46%和19.14%。添加助剂后药液在小麦叶反面上静态接触角的变化与在小麦叶正面上的变化呈现一致性。综上所述,根据GASKIN的分级方法[25]来评判药液的润湿程度,添加助剂2#和3#均能使供试药剂很好的润湿铺展于小麦叶面上,且静态接触角均小于40º;AEO-09的润湿性中等,接触角在60°≤θ<80°范围内;其余5种助剂的添加对各药剂在小麦叶面上静态接触角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但仍不能使供试药剂较好的润湿铺展于小麦叶片表面,与上述图2中对表面张力的变化结果数据一致。
图3助剂对药液在小麦叶正、反面静态接触角的影响
2.5.2助剂对药液在小麦叶上动态润湿效果
试验过程中发现,添加各供试助剂后的药液液滴在小麦叶片正、反面上的展布行为基本相似,但展布的速率和面积不同,因此以加入助剂2#和SDBS的吡虫啉药液在水平放置的小麦叶片上的铺展情况(图4、5)为例,说明添加不同助剂后药液在小麦叶片上的铺展行为。药液液滴以零速度放置于小麦叶片上,长轴方向平行于叶脉,展布速度较快,短轴方向垂直于叶脉,展布速度较慢,且铺展面积在20 s左右趋于稳定。由图4、5可知:添加了助剂2#的药液因其表面张力下降至21.98 mN/m,小于小麦叶片正反面的表面张力,可以在小麦叶片润湿展布,随时间变化接触角减小,展布程度增大;而添加了SDBS助剂和未添加助剂的药液表面张力大于小麦叶片的表面张力,在小麦叶片上不铺展或铺展速度较慢。在农药使用过程中,药液在小麦叶面上的展布性越好,铺展的面积就越大,相应的防治面积也就越大,药液黏附于作物叶面上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减少了农药流失进入环境的概率,大大地提高农药利用率和施药效果。
图4助剂对药液在小麦叶正面的润湿展布行为
图5助剂对药液在小麦叶反面的润湿展布行为
2.6助剂对药液在小麦叶片上最大持留量的影响
最大稳定持药量(Rm)是衡量药剂好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乎着药剂能够在植物叶面上附着量的多少,即药剂中起作用有效成分的多少[26-27]。本试验采用浸渍法测定未添加和添加助剂的农药制剂在小麦叶面上最大稳定持药量,结果显示:在未添加助剂时,供试70%吡虫啉WG以农药登记最高推荐剂量(2.0 g/667 m2)配制成的药液在小麦叶面上最大稳定持药量(Rm)为(8.16±0.28)mg/cm2。由图6可知:70%吡虫啉WG+助剂3#在叶面上的Rm增加率为负值,效果最差;其余添加助剂的药液农药制剂相比,持药量均有一定的增加。其中,添加脂肪酸甲酯磺酸钠的效果最好,Rm为(10.50±1.57)mg/cm2,在小麦叶片上的最大持留量增加约28.33%,能极大地增加叶面肥在小麦叶面上的附着量,可有效降低农药施药成本,其次助剂1#的Rm增加率为25.77%,其余各助剂的加入使农药最大持留量增加范围在12.22%~14.93%之间。
图6助剂对药液在小麦叶片上最大持留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表面张力及润湿展布性不太好的脂肪酸甲酯磺酸钠能更大程度地附着在小麦叶片上,而表面张力和润湿展布性好的助剂2#、3#和4#对供试药剂持药量的增加率较小,甚至有降低持药量的现象,说明表面张力和润湿展布性的好坏并不与最大稳定持药量对应,表面张力并不是越小越好,这与BATEMAN等[28]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可能原因:一是靶标植物叶片的表面特征是影响药液持留量的内在因素[29],供试小麦叶片较水稻等植物更光滑,药液难以粘附着其表面;二是农药雾滴在植物叶片上的沉积是一个粘湿过程,Rm与药液的粘附张力、表面张力和润湿性有关,其中受粘附力的影响最大,而表面张力降低和润湿性增加会减小药液的粘附量[30]。
3.讨论
目前,助剂广泛应用于日用化学工业、食品、环境、卫生、农业和新材料等各个领域,被人们形象地誉为“工业味精”[31-32]。助剂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农药施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然而,由于国内各农药制剂和助剂生产企业生产技术及工艺存在差异,致使市场上的助剂和农药制剂的品质不一,不同种类甚至同种助剂的性质和施用效果也不同,大多数农药制剂在推荐剂量下其药液并不能很好的润湿靶标植物[20],因此,合理选择和安全使用助剂尤为重要。
本研究通过对15种助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临界表面张力(γcmc)及不同质量浓度下20 s时的静态接触角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小麦叶面的临界表面张力估值进行分析筛选出8种γcmc低于小麦叶片临界表面张力且润湿展布性较好的助剂添加到70%吡虫啉WG中,测定其表面张力、叶片上润湿性和最大稳定持药量的变化,发现自行制备的助剂1#、2#、3#和4#在表面张力降低能力和润湿展布性方面均优于其他助剂,对药剂表面张力γ的降低范围是41.77%~67.78%,表面张力值最低可下降到(21.98±0.15)mN/m,低于小麦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在小麦叶正、反面上的接触角均小于60º,均能较好润湿展布在小麦叶正、反面上,其中助剂2#的效果最好,助剂1#和3#的效果次之。影响药液在靶标植物上持药量的因素除了药液的表面张力及润湿展布性等的性质外,还与药液的黏附张力和靶标作物的叶表面特征有关。通过浸渍法测定药液在小麦叶面上的最大持留量Rm却呈现出不一致的试验结果,表面张力和润湿展布性好的助剂1#、2#、3#和4#对试验药剂持留量的增加率较小,甚至有降低持留量的现象;反之,常规绿色助剂中表面张力和润湿性不太好的SDBS、OP-10和脂肪酸甲酯磺酸钠对药液持药量的增加更为明显,与郭朝阳[33]的研究结果一致,添加某些助剂可以降低药液表面张力,但会增加其药液流失,减少药液在靶标作物叶面的沉积量。
在田间施药过程中,多采用大容量喷雾进行喷洒,且使用者往往通过加大制剂用药量来提高防治效果,而农药雾滴在靶标植物叶面上润湿展布性和持留量直接关系着农药的施用效率。本研究表明:通过添加助剂可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扩大雾滴在叶片上的展布面积,提高药液在叶面上的持留量,达到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药液流失和农药用量的目的。因此,在对防治小麦病虫草害的农药制剂研制或者使用过程中,除了考虑制剂产品的配伍稳定性外,还需要考虑药液在靶标植物上的润湿展布性和滞留能力,以降低药液的流失率,有利于农药的减量使用。如何合理运用表面性能参数混配出具有良好润湿展布性和持药量的助剂种类及最佳比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